close





為避免歛聚鏡頭之外射入的光源讓感光材料曝光,用暗箱覆蓋。

頭、感光材料與暗箱是構成相機的基本要件(圖1),在低感光度材料的時代,有這些構造就足夠了。然而,若想使用高感光度材料,光憑這些構造會立即漆黑一團,根本無法捕捉到被攝體的影像,所以必須有可以限制被攝體的光線與感光材料接觸時間的快門(圖2)。之後再加上使用完全透明的鏡頭時,可以調整影像清晰度的光圈(圖3)。
如果設備只有這些,就把鏡頭瞄準被攝體拍照,因無法掌握照相範圍的大小,還是很不方便。因此追加可顯示照像範圍的取景器(圖4),也就是現代數位相機的LCD即時預覽螢幕。
此外,如果相機與被攝體之間的距離固定那還不成問題,若被攝體忽遠忽近,影像就會模糊,這時候對焦功能便不可或缺(圖5)。
拍完第一張照片後,接著拍攝第二張時,必須更換感光材料,此時得要把相機拿到暗房內更換,相當不便。所以能事先裝入多張感光材料、拍完一張立即送上第二張感光材料的裝置於焉而生(圖6),一般通稱為卷式底片;用捲軸收納冗長的底片,就能在每拍完一張後,捲上接續的底片,立即取景拍攝。
以上是相機的基本功能介紹,現代的相機則是再搭配自動曝光及自動對焦的裝置,甚至衍生到數位時代,CCD半導體感光晶片已取代感光材料,可將影像轉換為色彩像素,儲存在記憶體內,經過記憶卡的編碼解碼,顯示在電腦上。




被攝體在感光材料成像後,若不加處置,沒多久即會一片漆黑,故須加上控制光線及入射時間的快門。



再加上能調節穿過同一鏡頭光量的光圈。



為讓拍攝者能掌握拍照構圖範圍,加上取景器。



為拍出清晰的影像,加上對焦裝置。



攝影結束後為了要取出感光材料、換上新的感光材料,需加裝底片上片裝置。

內容引用[圖解 相機構造]    豐田堅二 著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skadeep 的頭像
    askadeep

    【深度,再一章】

    askad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